7月16日下午,首屆氣候投融資論壇上,如何在“雙碳”目標下,尋找傳統產業轉型路徑,是相關行業和機構關心的一大問題。
傳統行業搭上“碳快車”
“武漢有很多傳統重工業,它們的綠色轉型對地方完成生態目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船大難調頭……”論壇一開始,主持人便拋出這一話題。
“我們既是能源的生產者,也是能源消耗者,因此‘雙碳’目標對企業的市場和生產都會產生深遠影響。”中韓(武漢)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家海說。傳統石化能源市場是在萎縮的,企業的生產方式也要加以改進。
傳統行業其實一直在遭遇挑戰,申能集團財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波認為,隨著技術進步或環境的製約,傳統行業還會麵臨新的挑戰。從業人員應該站在社會經濟的整體角度,設法在新的製約條件下達到一種最優。
新的挑戰與機遇是一體兩麵,會產生以融合、跨界、共享為特點的很多新事物。楊波以特斯拉為例,特斯拉在去年的營收中,有15.2億美元是向別的車企出售碳排放積分的收入。“這是典型的‘羊毛出在豬身上,卻由熊來埋單’。在美國的碳交易規則下,汽車這個傳統行業的價值鏈被改變了。”
麵對新模式、新業態及環保約束,“雙碳”目標下,傳統行業何去何從?
華中科技大學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永椿認為,目前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依然是絕對主力,而我國達到“雙碳”目標的時間比發達國家要短,在這種雙重的壓力下,火電行業的清潔發電等技術可能迎來一個大爆發,給全行業帶來新的、更大的生機與活力。
投資機構也看好“雙碳”目標對技術的促進作用。綠動資本首席運營官張國津認為,理想的投資目標,是處於成長期的技術驅動型企業,尤其是他們有革命性的綠色技術能夠去改進甚至替代傳統行業的。
有些能源企業已經先行一步,上海的申能集團不僅經營傳統的電力、天然氣,近年來也在深耕氫能源、物流、金融等行業。“雙碳”目標催生的新業態,對轉型迅速的企業來說,機遇更多。
新產業處處是機遇
“‘雙碳’目標,讓廣大科技創新型企業明確了方向、堅定了信心。”在首屆氣候投融資國際論壇上,武漢眾宇動力係統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九鼎說。
今年1月28日,中國第一張船用燃料電池產品型式認可證書由中國船級社武漢分社頒出,武漢眾宇動力係統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設計、生產的TWZFCSZ係列燃料電池係統通過層層測試、拿下首證,開辟了氫燃料電池應用的“新航道”。
眾宇動力TWZFCSZ係列燃料電池係統具有噪音低、損耗小、發電效率高、環保等優勢,沒有傳統內燃機的碳煙、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質產生,也不產生二氧化碳,不對空氣造成汙染。
“氫能將是在‘雙碳’計劃中受益最多的行業。”李九鼎認為,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利用氫能替代化石能源消耗將成為我國實現碳中和發展目標的必由之路,企業將聚焦清潔能源、電能替代、能源高效轉化三大領域,將湖北的氫能產業鏈做優做強。
“讓一度電創造更多GDP”是盛隆電氣集團創新發展的座右銘。在盛隆電氣集團副董事長謝清倫看來,在“雙碳”目標下,市場遍地是機會。
謝清倫說,近年來,盛隆電氣的智能用電係統產品不斷創新升級,智能配電櫃的主控係統可通過屏幕進行三維透視,連接用戶電力、能源、基礎設施、物業管理、主營業務管理等所有設備及應用,具有監測分析、網上收費、遠程自動控製、能源優化等功能,成為水、電、氣、光伏等綠色用能的“智慧大腦”。
“需要政企合力幫助科創企業跨過‘死亡之穀’。”落基山研究所高級谘詢師朱思捷認為,湖北應以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啟動為契機,打造聯通政府、投資機構、科創企業、中介機構的綠色投融資平台,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彭一葦 劉天縱 實習生 李名)